看不見「重建」的影像-竹林重建影像展

「竹林重建影像展」展出許多竹林居民的共同回憶。 (攝影/李孟霖)
文/李孟霖

林邊鄉竹林社區發展協會近期於村莊內的阮氏宗親會舉辦「竹林重建影像展」活動,展出的照片全數由社區居民提供,特別的是,雖然名為「重建影展」,而展出內容卻是過去竹林村居民的生活老照片,無任何一張與八八水災有關的影像,但從會場的布置及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程度來看,「重建」在無聲無息中悄悄進行著。

林邊鄉竹林村是地勢較高的「外五村」之一,過去幾乎無淹水紀錄,但八八風災時,村莊周圍的竹仔腳堤防,年久失修,抵擋不住突如其來的大水而崩潰,整個竹林村成了汪洋一片,居民損失慘重。

八八後重新檢視 老照片引出惜土情

長期駐點在竹林村的志工梅灩敏,是竹林重建影像展的發想人之一。她表示,水災不但讓村莊的外貌上改變了,記錄過去的許多照片也都付之闕如。一開始的想法,希望能做一個照片圖書館,幫社區居民將逃過劫數的珍貴照片數位化,妥善保存。當居民們紛紛把自己的照片拿出來的時候,她發覺許多照片是極具人文歷史的價值,記錄著先民們早年的生活情形,及聚落的發展歷程,於是才有「影像展」的想法。

「水災過後,居民損失的不單單只是財物,社區內許多許多百年以上老房子變得殘破易毀,有的甚至直接被夷為平地,加上人口外移,多數老屋閒置,任其傾圮。」梅灩敏在心痛地表示,也感嘆年輕一輩『根性』的薄弱,情感上對於「老」、「舊」的不善待。

加上以往村莊內新舊派系勢力的運作,社區發展協會形同閒置,讓許多對社區工作有熱情的人選擇沉默,甚至噤若寒蟬,漸漸地不再過問社區的事。

八八之後,社區居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社區,社區發展協會也在諸多人士的努力下,漸漸走向正常化,居民開始投入社區的志願服務工作,甚至跳脫過去對於志工就是做掃街、美化等工作的刻板認知,居民們開始拿起相機,記錄起自己的社區。

畫片故事道不盡 「重建」在每個居民的心內

沒有餘綽的經費,社區營造員張瑞鳳發揮巧思,帶領著志工們運用剪紙以及隨手可得材料來籌辦「竹林重建影像展」。用竹片做相框,用小葉欖仁的樹枝做吊飾的支架,相片也是用列表機列印出來的。

雖然簡單,但投入工作的志工卻不馬虎,仔細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。看著彼此拿出來的老照片,社區志工們開始「話當年」,回憶起當年農忙的景象、阮氏家族的興盛以及許多在地人在懂得的童年趣味,鄰里之間的互動越來越緊密,對於社區工作的投入,也從中獲得了肯定。

影像展於一月中開幕以來,展覽至二月底止。居民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展示顯得相當雀躍,開心地談論著,而當初沒有拿出照片的居民,則心有不甘,希望協會再辦理一次徵件,他也要拿出自己的珍藏。張瑞鳳指出:「總共徵集的老照片約200張,希望可能達成拋磚引玉的效果,讓更多的居民疼惜自己生長的土地。」

農曆年節期間,遠方的親友、外地的遊子紛紛返鄉,社區的居民拉著返鄉親友們來參觀自己的「影展」,大家圍在一張張竹林國小的畢業照中,找尋自己當年的身影,也在一張張古老泛黃的照片中,想起了阿嬤的話。塵封的記憶,故土的情感,也在八八災後的社區影展中,悄悄地在竹林居民的心中被重建起來。

竹林重建影像展會場(攝影/李孟霖)

小葉欖仁的樹枝之上掛照片,搭配剪紙作品別有風味,這是社區營造員張瑞鳳的別出心裁。(攝影/李孟霖)
竹林社區的志工群像(攝影/李孟霖)
照片中騎著三輪車的女孩,現在是竹仔腳麵店的老闆娘,麗仙。 (攝影/李孟霖)
用竹片做的相框,沒有華麗,卻也表現出林邊人的樸實。(攝影/李孟霖)
(攝影/李孟霖)
(攝影/李孟霖)
昔日的台北車站也在居民的記憶裏頭(攝影/李孟霖)
(攝影/李孟霖)
居民們把願望掛在門口的許願樹上,希望有一天會成真。(攝影/李孟霖)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