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除夕迎祖靈是高士部落的傳統祭儀,巫婆、祭師及頭目(由左至右)在祖靈廟前呼召祖靈。(攝影/李孟霖) |
文/李孟霖
除夕這天,高士部落的祖靈廟格外熱絡,與多家族準備了祭品擺在祖靈廟前,等待廟裡的巫婆「點名」,點到名的就可以進入廟內,迎接以往生的vuvu回家過年,與漢人除夕祭祖的習俗相似頗高。
高士社區發展協會的執行秘書張美惠說,這是她回部落工作四年來,透過田調發現的傳統祭儀,除夕「迎祖靈」,初二「送祖靈」,這樣隨著漢人慣用的農曆歲令的傳統也行之有年,打從有記憶起便是如此行。這次協會與村辦公室搭配的週邊的活動,將「迎祖靈」擴大舉辦,目的是要讓更多人可以參與部落的工作,也透過部落的祭典讓在外的遊子記得常常想起部落。
「不要讓你們的vuvu當孤魂野鬼」 尊重長輩 找回高士的驕傲
「迎祖靈,就是要把往生的家人帶回家過年。現在因為各自信仰的關係,對於傳統信仰的認同見解也不同,另一方面,高士也很早就漢化了,所以部落內有很多廟,各自拜各自的神,對於祖靈也不太理會,基督徒更不會去管這麼多…」張美惠說。
張美惠本身是個基督徒,而坐在祖靈廟中間的巫婆,是她的媽媽。巫婆作法,召喚祖靈們附身,與之對話(與「降乩」類似)。回來的祖靈們,透過巫婆的口來點名家人,點到名的,就可以進入祖靈廟把先人迎接回家過年,若點名不到,其他親族就會出面接回這位vuvu。
張美惠以幽默地口吻告訴族人,鼓勵族人們參與:「不要讓你們的vuvu當孤魂野鬼,人家的vuvu都在家裡過年,結果你沒有來接,只有你們的vuvu在外面流口水。」
 |
巫婆唱著歌謠,手中不停地擦拭類似葫蘆的東西。族人說,祖先的靈會上巫婆的身,借巫婆的口來點名子孫前來。(攝影/李孟霖) |
 |
祖靈生氣了不說話,因為門外有人抽菸,祖靈不喜歡聞到菸味。(攝影/李孟霖) |
 |
各家族都準備著祭品在祖靈廟外,等著迎接祖先回家過年。(攝影/李孟霖) |
 |
準備的祭品與平地人過年祭祖的供品類似。(攝影/李孟霖) |
 |
陳昇新寶島康樂隊的成員阿von也帶著兩個女兒前來迎祖靈。(攝影/李孟霖) |
巫婆點完名,各家接回祖靈後,按照傳統就會到頭目及巫師的家前跳舞,今年在爭取巫婆、祭師及頭目的同意後,也到對部落有貢獻的人家前跳舞祈福,如村長、理事長、代表等。
其中一家是到一位八十多歲的陳清福老先生家中跳舞,他代表國家參加亞運長青組的標槍比賽獲得佳績,另外他也在台日的交流上有著諸多貢獻。
辭掉醫院穩定的護理人員的工作,張美惠回到部落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職務,從事部落的社區營造工作,期間寫過許多計畫書,執行過很多計畫案,但四年來,張美惠每天仍不斷思考,「高士,要往哪裡走?」
八八風災、梅姬颱風的肆虐,重創高士部落,重建工作中許多資源的分配牽動著地方派系的角力,張美惠說:「整個重建工作是分化的,整個社區工作是分化、對立的。可是部落如果一直分化下去,很多東西就會一直流失,那麼,高士到底要往哪裡去?」
張美惠一直想從對立的兩造中找出個平衡點,他決定從部落文化層面著手,「文化」是部落的最基礎,來自部落每個人血液裡,或許也是部落族人之間的最大公約數。
她過去規劃過傳統婚禮的體驗活動及開發金屬工藝的文化產品,但她總覺得參與的人只是族人的一小部分,而大部分的人在哪?透過一次臨時興起的釣魚行程,張美惠找到這些人,又透過田調方式的尋找,找到了「迎祖靈」的活動。
因此,在今年迎祖靈活動之前,社區發展協會還舉辦了釣魚比賽。張美惠指出:「釣魚比賽,是讓每個人找到參與部落的點;迎祖靈,是要凝聚部落的心」。
 |
高士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張美惠,希望從文化出發,異中求同,重新凝聚部落的向心力。(攝影/李孟霖) |
 |
這位今年國一的小男生是高士祭師的繼承人,小小年紀願意接捧起部落文化傳承的任務,而一旁的巫婆,至今仍未尋得傳人。(攝影/李孟霖) |
文化相互影響 農曆新年可能「排灣化」
農曆新年,是所謂「漢文化」的大日子,而對原住民族而言只是個放長假的日子,無關祭儀、文化。然而位在恆春半島山區的高士部落,是台灣較早與海外民族接觸的原住民族,斡旋過美國人及荷蘭人,也與日本人打過仗,因此對於外來文化接受度較高,相對被影響較深,雖然傳統被稀釋,但也讓高士部落的排灣族人撞擊出多元素的排灣文化。
八八風災後的重建工作,激化高士部落內矛盾與對立,但也帶出族人們,從新檢視部落的過去及定位。這個深山裡「被漢化」部落,再抖掉喧囂的落塵後,重新擬聚,明年的除夕在迎祖靈時,或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「排灣化」的農曆新年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