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李孟霖(恆基發展室)
「你退休後有什麼規劃嗎?」
這是這陣子時常聽到有人提及的問題,縱使我是多麼的年輕,退休離我是多麼遙遠。這感覺卻像極了小時候寫過千百遍的作文題目「我的志願」,對未來總有著憧憬幻想,但也困擾從何下筆,唯一不同的,再也無法天馬行空。但是「老年的生活」不得不深思,要用怎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明天呢,面臨這個問題的時間點,可能不是未來,而是現在。
為什麼是現在呢?內政部戶政司統計:96年底,老人人口比例為10.21℅,較前一年成長了0.21個百分點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老年人口比率為7%之高齡化社會﹞。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及出生率的下降,國內人口老化情形日趨嚴重,一場「抗老革命」已悄悄展開。近年,日本政府更提倡「老人二度就業」,將老人家的智慧與經驗用於社區服務上。反觀台灣執政當局作為,看看我們的老人,想想我們的老年。
白髮是智慧的冠冕
「阿弟啊!你要出門啦!要去哪?我可以跟你去看看嗎?」徐大姊問我。徐大姊,約莫六十出,是我從前服務機構的一位資深義工。有一天,他騎著腳踏車為獨居老人送餐回來,見我正要出門,便說要跟出去溜搭。
「大姊,我要送東西到廣興一位金珠阿媽(化名)那裡,你要去嗎?阿媽耳朵很重,有時候記性不是很清楚,脾氣不好會亂罵人呢!」,徐大姊聽了,便跳上車了。
果不其然,阿媽果然見到我們,就開始埋怨東抱怨西,甚至連我染了色的頭髮、穿衣服的顏色都成為他罵詞中的一部分,年輕的我頓時不知所措,該怎麼安撫長輩的情緒,只能站在一旁陪笑臉,任他數落。
「老姊姊啊,您別氣,別氣!現在年輕人就是這樣愛帥,這也沒啥不好啊……」徐大姊伸出胳膊一搭,抱住了金珠阿媽,兩個人話匣子開了,像極了久別重逢的姊妹。之後,徐大姊常常去找金珠阿媽,甚至帶著阿媽到機構裡來當義工。自從徐大姊接觸金珠阿媽,陪他聊天,帶他出來當義工,金珠阿媽的眉頭不再深鎖,也記得我的名字,在義工的婆婆媽媽團裡多了一個大嗓門的笑聲。從此,每次要去探訪獨居老人時,我總會先與徐大姊約定一同前往的時間。
如果「老人服務老人」呢?我想徐大姊是這個想法的最佳見證,老人的智慧與經驗,及同理心的建立,在一些獨居老人的情感支持上發揮了很大的果效。在恆基裡,每天都能看到義工陳伯伯、陳媽媽在門診走動,協助病患掛號諮詢等等;張健昌醫師及蕭鴻霖牧師探訪半島的獨居老人;陳雲址前院長、許志新醫師等多位頭髮已花白的醫師,年逾七旬,仍為神的器皿,守望著恆春半島的居民。
C型人生 生活不再一直線
出生、受教、工作、結婚、養兒育女、退休直到死亡,這些依序發生的事件,看似理所當然,將人生僵化成了一圖斜率相同的拋物線,而美國為行銷專家馬蒂‧迪特瓦卻顛覆了這樣的說法,他提出了「C(Cycles)型人生」的構想,他認為人生不該只是一條狹窄的單行道,換言之,人生各階段與活動,將在一生中不斷重演,譬如說,三十五歲重回校園,五十二歲創業,四十五歲成家,七十六歲再婚等等,隨著人生歷練,深度廣度的增加,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的再升級,老、病、死亡不再絕對相連,人生充滿無限可能,找到自己階段性的使命,才能活出自我的最佳角色。
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常被各式文章用來描述退休後的人生,讓人惆悵感傷。從另一個角度看,在「只是近黃昏」之前,還有夕陽的無限好,而且只有黃昏才見得著夕陽,夕陽之後,明朝的太陽仍會升起。
留言
張貼留言